IM體育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春祥
給有色冶金過程裝上“智慧大腦”,將原料中的有價金屬“吃干榨凈”……
6月24日,從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傳來好消息,中南大學“有色冶金高效轉化精準調控與智能自動化系統”榮獲2023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該項目由中南大學教授、工業智能與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陽春華領銜,中南大學與江銅集團、中國恩菲等合作完成,是我國有色冶金行業智能化轉型的一次重大突破。
有色金屬冶煉過程的高效轉化,對提高礦物資源利用率、降低能耗、推進智能化轉型至關重要。然而,我國有色冶金生產流程長、工序多,原料組分復雜,且生產裝備日益大型化。如何實現生產流程的高效協同運行,成為行業亟需突破的關鍵技術難題。
為解決這一難題,陽春華率領團隊深入生產現場,從大型有色冶金爐窯反應氣氛精準控制、濕法冶金多反應器協同調控,到“供應鏈—物質流—生產鏈”全流程高效協同運行,提出了一系列創新技術,形成了適應我國有色冶金資源特點的高效轉化精準調控技術體系。團隊建成了國際首個有色冶金智能模型庫,構建了自主可控的智能制造系統架構,牽頭制定了有色冶金自動控制的首個國家標準和智能冶煉工廠建設指南。
這些技術和標準不僅在國內多家銅鋅冶煉企業得到應用,還出口至塞爾維亞和剛果(金)等“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取得了十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環保效益。
陽春華教授及其團隊獲得了110項發明專利,發表了150篇高水平論文,出版了2部專著。牽頭建成了我國首家銅冶煉智能工廠和鋅冶煉智能工廠。在這些智能工廠中,全球最大、橫截面積達152平方米的焙燒爐,被團隊首創的大型爐窯反應氛圍精準控制技術,安裝上了“智慧大腦”,將溫度控制精度提升至99%以上,實現了全天候“零手操”智能自主運行;極端復雜的濕法冶煉工序,在團隊創新提出的多反應器協同精細調控技術的加持下,主金屬產品純度穩定達標,鎵、銦、鍺等戰略金屬的分離率也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真正將原料中的有價金屬“吃干榨凈”。
“我們將繼續努力,全力開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與有色工業的深度融合研究,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為國家有色金屬行業由大變強作出更大貢獻?!标柎喝A說。